武汉理工大学尤雅教授课题组
武汉理工大学尤雅教授课题组

ACS Energy Lett. | 有机电解液热安全评估的新范式

2025-06-18

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,锂离子等有机电解液电池的热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关注。人们普遍认为,提高电解液的难燃性是提升电池安全性的核心路径,然而这种理解可能忽略了其他影响电池热安全的因素。近日,武汉理工大学尤雅教授团队 ACS Energy Letters 上发表观点性文章,系统梳理了电解液热安全性的多尺度影响因素以及评估方法,强调了从材料本征特性,到电池组件相互作用,再到整个电池水平的综合考量。

传统评价多聚焦于电解液的是否可点燃,评估多采用闪点、极限氧指数(LOI)和自熄时间(SET)等参数。然而,这些指标往往未能全面反映其在复杂电池结构中的实际表现。作者指出,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热释放行为同样关键,多种评估方法应联合使用从而全面地衡量电解液的安全性。例如,使用圆锥量热仪(cone calorimeter)可精确测量总释热量(THR)和释热速率(HRR)等燃烧相关参数,帮助建立更量化、可比的评价体系(见图1)。

图1.jpg

1. 电解质材料的热安全表征方法和标准化测量要求

图2.jpg

2. 电解液与其他电池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热安全性的影响,以及相关的检测技术

真正检验电解液热安全性的,是在电池热滥用条件下的表现。研究团队分析了电池热失控过程中SEI分解、电解液自分解、与正负极反应、燃烧等事件的热释放相对量(见图3)。结果表明,电解液燃烧只贡献了部分热量,早期的界面分解、氧气释放等反应才是幕后推手。因此,仅追求不燃是不够的,如何推迟热失控起点、降低热释放总量,才是电解液热安全设计的目标。

图3.jpg

3. 下图:温度相关热图,展示引发热失控(TR)的关键事件及其对应的放热反应与相对热释放量。上图:电解液抑制电池热失控的方式。

DOI: 10.1021/acsenergylett.5c01147



工作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道珞狮路122号  邮箱:youya@whut.edu.cn
Copyright © 2023- 武汉理工大学尤雅教授课题组  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备案号:浙ICP备2024094216号-1
keywords:尤雅课题组 尤雅课题组